平台安全失守致46.com域名被盗,法院一审判赔500余万元定责
文章来自公众号:域名圈子
2025年,一桩横跨十年的互联网域名纠纷案以突破性判决落下帷幕。邹晓晨律师和代韫律师团队代理的46.com天价域名被盗案,历经8个诉讼程序,最终由法院一审判决某知名域名托管平台赔偿500余万元。该案不仅成功保护了国有资产,更首次通过司法裁判明确网络平台在黑客攻击或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场景下的责任边界,为数字时代网络资产保护提供了关键判例。
一、天价域名失窃:国有资产保卫战
46.com作为短数字域名,因其稀缺性和商业价值被评估为“天价域名”,长期归属于某国有企业管理。
邹晓晨律师团队介入后,通过取证、技术溯源,锁定域名转移链条的关键证据,证实托管平台在身份核验、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环节存在重大疏漏。然而,维权之路异常艰难:从国内管辖权争议到境外法律适用障碍,案件先后经历管辖权异议、证据排除、平台免责抗辩等多重程序博弈,最终聚焦于平台责任的核心争议。
二、司法破局:平台不能以“技术中立”逃避监管义务
被告托管平台主张,其作为技术服务提供者,仅承担合同约定的保管责任,且黑客攻击属于不可抗力,应免除赔偿责任。法院审理认为:网络平台对托管资产负有高于一般合同义务的审慎管理责任。具体体现为三方面:
1. 技术防护义务:平台需采用与资产价值匹配的安全防护措施,而本案中平台未启用双因素认证等基本防护机制;
2. 异常响应义务:域名被异常操作时,平台未及时冻结账户或通知用户,导致损失扩大;
3. 内部监管义务:平台员工权限管理混乱,未能排除“内外勾结”的可能性。
三、标杆意义:重构数字经济时代的权责规则
46.com案的判决具有三重突破性价值:
1. 国有资产数字化治理范本
面对域名、虚拟货币等新型国有资产形态,判决通过技术分析与法律论证的结合,探索出“溯源追缴+过错方追偿”的双轨救济模式,为国有资产网络化管理的漏洞修补提供操作路径。
2. 平台责任认定的司法创新
首次将“动态风控能力”纳入平台过错评价体系,强调平台需根据技术发展持续升级防护措施。同时,采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要求平台自证其安全措施不存在缺陷,大幅降低用户维权难度。
3. 网络空间治理的规则输出
判决呼应《数据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的立法精神,将平台责任从“消极避责”转向“主动防护”,推动行业建立“事前防御-事中响应-事后追偿”的全链条责任机制。
结语:数字正义的十年长跑
46.com案的胜诉,标志着中国司法系统已具备处理复杂网络资产纠纷的能力。邹晓晨律师团队十年坚持的背后,折射出法律人对数字时代新型权益保护的不懈探索。此案如同一面棱镜,映照出网络平台责任从模糊走向清晰、从规避走向担当的进程,也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了中国司法智慧。
未来,随着数字资产价值攀升,此案确立的规则或将影响更广阔的疆域——毕竟,在虚拟世界中守护真实世界的正义,正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以上就是关于《平台安全失守致46.com域名被盗,法院一审判赔500余万元定责》的相关信息,如果您有任何法律相关问题,可以通过在线问答免费向律师提问咨询。立即咨询
友情链接:
最新美元转人民币汇率查询:https://huilv.ijiandao.com/
律师一对一解决信用卡逾期:https://zhaiwu.ijiandao.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